写给世界的情书——日本大阪世博会之行
返回
添加时间:2025-08-29
来源:锦连环
倘若文明可触摸,
中华文明,也许是那竹简的纹理。
而我们,是一群穿黄衫的信使,
怀揣“一起嗨,中国”的炽热,
将这封情书,朗读给世界听。
居有竹:简在眼前,开口是诗
2025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大门是一座巍峨打开的竹简。石鼓文篆体书就的“中国”,如一枚朱红印章,钤印在这青色长卷之上。这不是建筑,是文明写就的请柬——一句用五千年时光落笔、寄往世界的情书。大门上飘着诗句、流着词章,诗经、楚辞、论语、唐诗、宋词…..句句蕴涵着对世界的理解。而我们,成了走韵脚的人。



走进大门,迎面而来的,是吉祥物熊猫“悠悠”。它歪着头,仿佛等你千年,爪中捧着一叠书签——那不是普通书签,是竹纤维制成、印有二维码的“未来竹信”。进场的人,每人领取一枚,如领一枚通向未来的符节。

第一个厅叫“天人合一”。抬头,二十四节气的影像在穹顶流转——惊蛰一声轻雷,雨水淅沥成帘,大雪静覆万物。敦煌纹样从古老墙壁走上现代光屏,如真如幻。在这里,文化不沉重、不遥远,它可触、可感、可与之共舞。各种字体组成的瀑布流,彰显文化的川流不息。对了,三星堆中的网红文物青铜神树,也千里迢迢来到了日本。

人人竹:一省一风华,辽宁正起舞
第二厅名曰“绿水青山”,却绝非静态的山水画。国家公园交互屏上,戳戳熊猫屁股,它扭头甩你一脸竹叶,弹幕飘出:“四川熊猫在线营业,日薪一根笋!”厦门筼筜湖污染变湿地的奇迹,是中国环保从“鱼虾绝迹”到“白鹭蹦迪”史诗级变迁。

第二展厅也是中国各地轮番上演的活力舞台。这一周,属于辽宁。长穗花鼓翻飞起舞,非遗剪纸咔嚓走刀。我们这群“黄衫客”,自然地融进这片红火热闹之中。辽宁的山海、工业、民俗,被浓缩成一段影片、一件绣品、一段歌舞。五位非遗传承老师,正用他们的绝活,阐释中华文明的魅力。而我们,用黄衫、笑声和手机镜头,做了最生动的注脚。在这里,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是“竹”的一节——个体虽小,相连,便是挺拔森林。

未来竹:月壤悟空,皆在竹中
第三厅,正“生生不息”。这里是未来的课堂,却以最东方的语言授课。嫦娥五号、六号带回的月壤,在显微镜头下熠熠生辉。那些银灰色的颗粒,是中国人从宇宙中带回来的礼物。另一侧的“蛟龙号”深潜器模型静默矗立,邀人沉浸深海一万米。

还有世人熟悉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他不是电视剧里的脸谱,而是AI生成的虚拟精灵。扛金箍棒、踏筋斗云,中日英语随意切换。当你问他世博园中哪个场馆最美丽,他眨眼答:“花果山!”古典神话与现代科技,在此刻完美相拥。

行有竹:衣上题字,心上中国
去往中国馆的那天,锦连环团队统一穿上了明黄T恤。那不是普通的黄,是黄河水染就、黄皮肤闪耀、黄竹简记载的那种黄。衣上字,出自海淀区清河四小张金龙老师的墨迹未酣——“一起嗨,中国”,配以“Let’s party in China!”的召唤,笔锋藏谦谦君子骨,字意是朗朗少年心。

我们穿着它,如披一袭轻铠,又如揣一怀夏风。走在中国馆,它成了我们无声的宣言,也成了中国馆之内,另一道行走的风景。


中国馆是什么?
它不是答案,而是一场跨越五千年的提问——
关于人类如何与自然共处,
文明如何与未来对话。
而“竹”,是这一切的意象:
它中空、有节、生长迅速,
恰似这古老国度——
虚怀若谷,却节节向上,生生不息。
而我们,这群穿黄衫的信使,
带走的不仅是一枚书签、一张照片、一段记忆,
更是一封未写完的情书。
它的落款,是我们每一个人,
它的未来,由我们共同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