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好学校 共创美好教育

DESIGN FOR EXCELLENT SCHOOLS &

CREATE FOR BRILLIANT EDUCATION

动向

TREND

斯人已逝,美好长存

返回
添加时间:2023-01-07 来源:锦连环
2022年的冬天,太多人离开了这个世界,悲伤的消息接踵而至——恩师吴冠英老师与陈汉民老师也位列其中。作为设计行业的一名后辈,面对一位位大师的骤然陨落,内心的痛惜难以平复,不能自已。
 
吴老师的过世,让我郁郁许久。那笑眯眯的双眼、 “呵呵呵”的哑笑......音容宛在,却天人永隔!
 
 
 
谁也不会想到,吴老师的微博永远定格在2022年12月9号这一天。
 
上个月他还在分享自己的作品,并提醒大家小心。谁知,我们却再也等不到他的微博更新。
 
 
他设计的兔子形象,被中国集邮总公司和中国人民银行用作为2023年贺年专用。可未承想,他老人家却没等来那个画笔下喜气盈人的兔太岁当令的年景。
 
 
温和谦逊的吴老师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主创、2008年北京残奥会吉祥物“福牛乐乐”设计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币设计师,并且还参与过多套生肖邮票、生肖金银币以及拜年系列邮票的设计。
 
 
他的设计承载了具有无穷魅力的传统文化,人们在节假日中便能感受到他那充满中国式浪漫的祝福气息。他说:“我们做的设计是要讲中国故事的,那也应该是用我们中国的语言去表达我们的心情,传统文化完全可以承担这个任务。”寥寥数语,醍醐灌顶!
 
 
在吴老师的作品中,丰盈的童趣感扑面而来。这种滋养,与他喜欢观察儿童、画儿童的习惯密不可分。并且,他还从儿童的视角画来展现中国的时之号令—— 二十四节气,以此来启迪世人:这才是中国人热气腾腾的“过日子”,令生命张弛有度,进退有序,未来可期。怎是一个“美”字可以涵盖得了的呢?
 
这就是画以载道啊!
 
明代冯时可在《雨航杂录》论道:“人心与天地万物神通脉接,常存此心,四时之气自备。”2022年6月,吴老师的《童趣二十四节气》绘本出版。他介绍说:“我完全是用一种童趣的方式,来表现我们的生活和节气的关系。我希望传达出来都是很温和、温暖的东西,因为我觉得艺术作品更多地是给大众看的,而不是自我表达。我更希望用这种方式,去表达那种温暖的、阳光的、更正面的东西。这样,大家看了以后有一种‘共情’。”
 
去年,这一主题仍在延续。但惋惜的是,壬寅年的二十四节气却只能止步于大雪了,这未竟的三个节气,让遗憾永存,也让思念永存,更让鞭策永存——大师生前教诲,后辈岂可辜负?
 
艺如其品,画如其人。有人评论吴老师的作品:“看他的画,再阴郁的心情也会透进阳光。”是的,作品便是人心——慈暖之念,怎会出现凉薄之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福牛乐乐、小老虎、小兔子是吴老师不同时期的作品,但近年来,人们总能看到不同角色在同一幅画中相遇。很神奇很有趣,对吗?这就是吴老师创造的美好世界……
 
2010年,锦连环给北京市海淀区红英小学创作了一个身体由日月星构成的小精灵巴蒂,呼应学校 “心中有阳光”的教育理念,就去请教特阳光的吴老师。
 
 
吴老师仔细听完学校的介绍,轻描了几笔,把巴蒂的两只眼睛和嘴巴连成一条线,用笔至简,但神情到位。可爱的阳光天使呼之欲出,尤为令人忍俊的是,无论怎么看,都觉得笑容很像吴老师。
 
 
这个温暖而阳光的形象深受学生们的喜欢。它陪伴太多太多的孩子走过了美好而难忘的童年时光。
 
 
我常常会想起吴老师的话:“设计不仅仅是设计的艺术,更是生活的艺术、爱的艺术。”他的一生,以画笔润泽天下,于灵动之中道味盎然,无数人或受其恩泽,或受其砥砺,或心仪其贤,或崇其芳慧,或慕其旨趣……皆各得其馨。千载之下,明亮依旧,温暖依旧,吴老就是那束光!
 
吴老师过世没几日,又传来陈汉民老师逝世的噩耗。
 
 
陈老师是中国平面设计界的泰山北斗级人物。他是中国现代设计史的见证人与参与者,很多设计都是“国字号”大工程。他以“中国风格、民族情感、时代审美”的设计观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着中国现代设计的蓬勃发展。
 
陈老师设计的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1997年香港回归等标志,都已成为经典设计。此外还为国家机关和各部委设计各类徽章30余枚,以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庆35周年纪念章、司法工作英模奖章、中国农牧渔业部农业奖章证书、新中国体育开拓者奖章、大众电影百花奖纪念章等等,可谓一代“标王”。
 
 
 
我的清华导师高中羽先生在为《陈汉民标志设计》作序时写道:“汉民先生标志设计之风格和气息,正来自他以意制形、以形举意、形意互动、严巧相生的形意推敲之中。所谓“制”,不仅是制约,也是制导。制约的条件即是设计要解决的难点,又是寻求解决的依托点、启示点。在造型表意的准确性上,既要注重设计师的创意个性不能离开表现的准确性,又要注重对公众传递准确性的共识、共鸣。”
 
陈老师还邀请高中羽先生为他设计了个人徽记:一支黑色铅笔居中向上而立,犹如大树之主干,有墨黑为厚重,顶尖之处是坚持,是方向;数个设计基础元素之方形、圆形、三角形列阵铅笔两旁,犹如大树之叶果,有朱红之旺盛,秩序而丰然,是标志之阵列、“标王”之硕果。
 
 
 
《庄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陈汉民老师通过大量的设计锻炼,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凝聚了无数设计源泉,并总结出诸多行之有效的标志设计方法并传授给学生,让人受益无穷。
 
陈老师总结的标志设计方法包括:一笔多用、一形多义来达到形简意赅的表现效果;以增笔、连笔、断笔、减笔、交叉、负形、阴影等手法对图形与字形进行大胆的再创造;把抽象概念形象化,从而形成一种形式简练而内涵丰富的标志语言。
 
陈老师看问题入木三分,一语切中要害。他提出的标志设计的八字方针——好懂、好看、好记、好用,也成了我辈设计中的八字真言,甚至是我们和客户共享的设计评判标准。评价前先建立评价标准,这是方法论,更是优品论。因为唯有这样,才会知道什么是“高”,“高”才能被看见、被珍惜、被拥有,而不是中途夭折。
 
2005年,我们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视觉形象设计时,几次请陈老师做指导。他高屋建瓴的提点,总是给人雾散云开的豁然之感。
 
 
陈老师身上有一种大格局,始终强调“国家形象”的意识、心怀中国设计。如何体现国家形象?用陈汉民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朝前走,向后看”。“国家形象也很具体,落实到设计中就是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即先进的、向上的、美好的、与人为善的、和谐的民族精神,要弘扬这些真、善、美的东西,体现我们中国人的气质。”
 
陈老师不仅心怀国家形象,对于个人形象也十分注重。2000年退休后,他又被清华美院聘为教学督导。耄耋之龄的陈老师,仍注重自己的师者形象、以身作则。我的师母常老师(高中羽先生的遗孀)既是陈老师邻居,也是陈老师的“御用”理发师。2022年的中秋节师母给他理发时,91岁的陈老认真叮嘱说:“不要理得太短,我得注意发型,因为还要给学生们上课。”那时的陈老居然还留了一寸多长的八字胡,可惜忘记了拍张照。 
 
国家形象的塑造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优秀文化的传承者、艺科融合的引领者、创新人才的培养者,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对自己的定位。尽管个性不同、擅长的领域不同,吴冠英老师和陈汉民老师都在用自己的才华与生命,毕生践行着美院的理念。
 
 
20世纪以来,中国设计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如果说庞薰琹、雷圭元、张光宇、张仃老师等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创始人是中国现代设计的开拓者、奠基人,那么作为他们学生辈的陈汉民老师、吴冠英老师则是身体力行推动中国现代设计继往开来的实践者。
 
好老师永远是我们精神世界的一本书,凝结着智慧的光辉,超越课堂、超越学校、超越情义、超越生活,超越时空。他们虽已离去,但却感觉近在咫尺:他们的传世之作在熠熠闪光,他们的精神将永续相传。他们如同远去的孤本,不可复制,珍贵无俦。他们亦如天上繁星,在遥远的彼岸,照亮此岸的美好。
 
斯人已逝,美好长存!
 
我辈前行,阳光为向!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
微信公众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新浪微博:@吴冠英老师
《视记50 : 陈汉民艺术设计作品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返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