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好学校 共创美好教育

DESIGN FOR EXCELLENT SCHOOLS &

CREATE FOR BRILLIANT EDUCATION

动向

TREND

从课程改革到文化建设

返回
添加时间:2024-02-23 来源:锦连环
党的二十大,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进行统筹谋划;
2023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将国家统一制定的育人“蓝图”,细化为地方和学校育人“施工图”;
2024年,北京确立今年为“课程改革年”。
新一轮课程改革,重点是什么?
 
第一,坚持五育并举
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1年,全国人大修订《教育法》,“五育”完整写入教育方针之中。2022年,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劳动教育正式纳入国家课程。新一轮课程改革,五育并举需要在学校形成可以操作的模式和经验,需要在课程建设、管理、评价、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探索。
 
 
 
第二,聚焦核心素养
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其中学科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按照高中课标,在义务教育阶段首次提出各学科核心素养。新一轮课程改革,核心素养是教育的主线,学校的教学重心需要进行重大调整,必须由以前的知识导向转变为素养导向。
 
 
 
第三,把握学业质量标准
2022年版的新课标,历史上首次提出“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新的教育质量观。在新课程中,实现新教学、新评价,实现大纲与考纲“考、学、教”有机的整体。本质上来说,学业质量标准就是对于核心素养要求的细化,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课程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通过把握学业质量标准,让教学更为有据可依、有价可评。
 
 
 
第四,推进跨学科学习
跨学科学习,是2022年版新课标的标志性理念之一,也是六个学习任务群之一,而且具有明确的课时设定: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很难完成核心素养的培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需要从系统建构的角度,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建构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避免核心素养的割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体而言,可以从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素养导向和创新导向四个方面去探索。
 
 
 
第五,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
2023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到: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加强科学教育,不仅是新课标给到学校的任务,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而科学教育,也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对于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
 
 
 
第六,落实地方学校课程规划
在2023年的课改深化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地方要做好新课程实施的规划方案,且需要在教育部进行备案。行动方案同时要求,所有中小学要做好本校的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其实,很多学校已经这么去做了,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些学校,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把本校特色作用在课程之中,让孩子的成长更具有文化性。
 
 
 
用文化强化课程
北京市海淀区红英小学,用阳光文化把课程变成了冒险。2022年,小学生全学科实践课程丛书《守护阳光岛》焕然面世。六本书,对应着小学六个年级,把阳光岛的场景,延展到全世界。北极圈,非洲大草原,森林,海洋……需要孩子们去探索,去冒险。以故事的方式,把上学变成闯关游戏,吸引着孩子们一步一步成长为阳光少年、阳光勇士。
 
过去教材是学生的世界,
今天世界是学生的教材。
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
抓住课程改革的关键节点,
用文化演绎课程图景,
在强化课程的基础上,
强化孩子的灵魂,
使之成为改变世界的人才,
也让世界变得更为美好。
返回
分享到: